t55p1352

标签: 华东野战军

十大猛将成名之战,韩先楚成功入选,皮定均属于是战如其名“1951年初冬的列车上

十大猛将成名之战,韩先楚成功入选,皮定均属于是战如其名“1951年初冬的列车上

十大猛将成名之战,韩先楚成功入选,皮定均属于是战如其名“1951年初冬的列车上,一名复员干部叹了口气:‘要不是韩先楚那一穿插,咱们今天恐怕坐不上这趟车。’”一句随口而出的感慨,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场硝烟弥漫的年代。胜利的光环往往照在统帅身上,然而在连天炮火背后,还有一批勇猛而诡谲的指挥官,他们用一次又一次漂亮得手的战斗,为整场战争奠定胜局。十位猛将的名字,看似零散,却几乎串起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完整时间轴。1946年六月夜幕,中原大地一片闷雷。国民党刘峙调集三十万大军合围中原,想一口吞下李先念、王震部队。危急关头,皮定均奉命带一个旅断后。他没有硬拼,而是分散成百余股小分队,白天潜伏、夜里快袭,足足拖了整整十八天。主力安全突围后,这支孤军又从敌缝里挤出一条生路。同行者至今感慨:“皮旅长那招猫爪子功,挠得敌人心里发毛。”中原突围,自此与皮定均并名,属于典型的“战如其名”。一年之后,1947年五月,蒙蒙细雨掩住鲁南群山。华东野战军对阵号称“王牌中的王牌”的整编七十四师。王必成率队夜攀孟良崮,攻心战术先撕开缺口,再把山头变成近身格斗场。张灵甫被击毙,七十四师全军覆没。前线电报只有一句:“王部已达崮顶。”短短七字,标注了一位虎将的成名门票。紧跟着的1948年九月,济南外城炮声不断。许世友指挥九个纵队从东南西北多点渗透,仅八昼夜便夺下这座号称“固若金汤”的重城。敌守军两万余人,有人妄图从城墙缝隙撤退,结果被许部预伏火力乱枪截断。济南战役成为我军首次强攻大城市并全歼守敌的范例,从此“济南攻坚”几乎等同许世友。辽沈决战同样在这一年爆发。九月下旬,秦皇岛通向锦州的要道塔山被敌军死死咬住,攻锦州的全部希望都绑在这一个山头。吴克华在塔山布下纵深火网,三十天之内顶住海陆空立体轰炸,战例至今写进多所军校教材。“塔山不失,锦州必克”成为辽沈胜负手,也让吴克华赢得塔山名将的称号。辽西黑山阻击战紧接而来,1948年十月初,梁兴初仅以一个师挡住廖耀湘九个师的突围,硬是拖到东野主力合围。敌军炮火把山包削矮了一米,梁兴初却守到最后一人最后一颗子弹。黑山阻击成功,辽沈大局定型,梁兴初自此被友军称作“拼命三郎”,西方舆论也第一次注意到这位“东方的罗马人”。同月中旬,北宁线靠山屯战斗爆发。钟伟明知林彪“不准生事”,仍抢占有利地形突袭敌运输线。三昼夜后,敌军两个团全线溃退,二十余列军列被截获。战后林彪见他,半真半假地说:“违令也得给个司令干干。”钟伟当即升任十二纵司令员。靠山屯虽是小仗,却在东野内部流传至今,成为部队敢拼敢创的教材。与东北炮火同时喷薄的,还有华中襄、樊两座古城。1948年年底,王近山率二纵穿插鄂西北,奔袭百余公里,一天连克八县。待敌军反应过来,襄樊外围已被割裂;再想收缩,后路又被王近山掐得死死。襄樊战役之后,这位“王疯子”在部队的威名与日俱涨,连友军都说他“行踪比电报还快”。战火并未随着北平和平解放熄灭。1950年三月,李作鹏指挥四十三军跨海渡琼。船只简陋,敌机昼夜扫射,他索性把海上分段运输变成近岸夜渡,“白天藏滩涂,晚上甩大网”。三天后,东野主力在琼北登陆成功,海南岛守敌土崩瓦解。这是我军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海上登陆作战,李作鹏凭此进入大规模海战研究的序列。同年十一月,鸭绿江已被寒风封冻。韩先楚率四十军参加第二次战役,说穿插就穿插,一夜深入敌后七十余公里,将美军骑一师和南韩七师切成两段。次日清晨,他的电话接入志司:“敌骑兵第八团已成包饺子,是否可加佐料?”彭德怀哈哈大笑。德川、宁远地区敌军覆灭,第二次战役胜局就此锁定。1952年十月,上甘岭的群山响彻震耳欲聋的轰鸣。秦基伟以“坑道—小分队—反冲击”三板斧坚守三十四天,对手投弹量接近二战诺曼底水平,却始终无法跨越不足五平方公里的阵地。一次夜里,秦基伟巡视坑道,战士递给他仅剩半壶凉水,他摆摆手:“留给火线兄弟,我不能多喝。”战后各国军事刊物密集研究此役,秦基伟之名被写进参谋学院案例。这十场战斗横跨中原、华东、东北、海南、朝鲜两线,时间自1946延伸至1952。倘若把地点标在地图上,会发现它们像一把弯刀,自中原一路劈向东海,再从鸭绿江倒卷回来。刀锋所及,正是新中国诞生前后最险峻、最关键的关口。猛将之“猛”不只在敢冲锋,更在擅选时机、敢担风险。他们有的违令突袭,有的死守到底,有的长途奔袭;手法各异,却均以胜利为唯一尺度。遗憾的是,时过境迁,许多名字被重叠的光环遮住。研究那段历史,如果忽略这些大胆而精细的操作,就难以解释某些战役为何突然失衡,亦难以理解战略决策的底气源自何处。
陈毅为什么是元帅?一.陈入伍早,早到巴黎时,之后赶上南昌起义,随后成为井岗三巨头

陈毅为什么是元帅?一.陈入伍早,早到巴黎时,之后赶上南昌起义,随后成为井岗三巨头

陈毅为什么是元帅?一.陈入伍早,早到巴黎时,之后赶上南昌起义,随后成为井岗三巨头。又有“九月来信”之功,己经确立心腹地位。二.立下大功是在新四军时期,坚定执行胡服东进北上政策。陈毅1901年出生在四川乐至县,家里不算富裕,但父母让他从小念书。五岁进私塾,九岁上小学,1916年考上成都甲种工业学校。那时候,五四运动闹得沸沸扬扬,1919年他响应号召,加入勤工俭学队伍,坐船去了法国巴黎。在那儿,他一边打工一边学,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,还认识了周恩来、蔡和森这些人。1920年他加入工学世界社,次年参加拒款运动,因为抗议被法国当局遣返回国。回国后,1923年11月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中法大学支部书记。从这儿开始,他的路就转向革命了。1926年他参与泸顺起义,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,他从武汉赶过去,加入起义军,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。起义军南下失败后,他帮朱德整编部队,转战闽粤赣湘边界。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,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,3月兼任郴县县委书记。4月在宁冈砻市和毛泽东部队会师,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,他当上第十二师师长,就这样成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三位主要领导之一。为什么说他是三巨头?因为在那儿,他跟朱德、毛泽东一起领导根据地建设,参与反围剿斗争。1929年8月,他去上海参加中央军事会议,代中央起草指示信,带回赣南传达。这封信强调党的领导,恢复毛泽东在前委职务,他亲自骑马穿越封锁线把信送达。这一步,让他确立了在党内的核心地位,早早成了可靠的人。1930年他任红三军政治委员,率军攻打吉安,1931年起在赣西南支援反围剿,组织乐安宜黄战役。1934年腿伤没好,没跟长征主力走,留在苏区领导游击战,直到1937年出山。但真正让他功劳大立的,还是在新四军时期。1937年9月,他参与新四军组建,任第一支队司令员。1938年5月率部挺进江南,开辟茅山根据地,开展新丰、句容等地战斗。1939年组建江南指挥部,1940年7月率主力进苏北,10月指挥黄桥战役,歼灭韩德勤部一万多人。这战役是新四军的关键一仗,打开了苏北局面。他执行向南巩固、向东作战、向北发展的方针,放手让粟裕、叶飞、王必成、陶勇这些下属指挥团级作战,苏中第一师成果最多,物资缴获丰富,根据地经济稳固。为什么说他在新四军立下大功?因为他顶着压力,坚持这个政策,部队从分散游击转向大兵团作战。新四军以前多是团以下行动,自行其是,黄桥后就不同了。1941年皖南事变后,他任代理军长,指挥讨伐李长江战役,歼五千人,部队发展到十三万五千人。抗战后期,他回到延安,华中根据地运转没受影响。这段时期,他的领导让新四军成为华中抗日主力,贡献显而易见。1945年他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野战军司令员,10月指挥津浦战役,歼敌两万八千人。1946年攻占德州、泰安、枣庄,7月南下朝阳集战役包围敌军。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,组织莱芜战役、孟良崮战役,歼李仙洲部、张灵甫部。1948年5月调任中原局第二书记、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,11月参与淮海战役,作为总前委常委协调后勤,全歼国民党主力。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,4月指挥渡江战役,解放南京、杭州、上海。内战初期,华中有些将领联名要求换人,但军委两全其美,让他地位再升,同时让粟裕挑大梁。历史上,就军事专业来说,他不算顶级名将,但整体贡献让他1955年9月27日获元帅军衔,一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转入政府工作,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,推动中外关系。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71岁,安葬八宝山革命公墓。他的生涯,从巴黎到南昌、井冈山、新四军,再到内战胜利,靠的就是早入伍、立功劳,这些实打实的经历让他成为元帅。

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闭园闭馆公告

根据纪念馆展陈设备提升和园区电路检修需要,为保障施工安全,报经相关部门备案,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现实行临时闭园、闭馆措施,具体情况为: 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及各展馆闭馆时间为2025年8月18日—8月20...
如果彭雪枫不牺牲,55年能授什么军衔?如果不是1944年流弹来得太突然,彭雪

如果彭雪枫不牺牲,55年能授什么军衔?如果不是1944年流弹来得太突然,彭雪

如果彭雪枫不牺牲,55年能授什么军衔?如果不是1944年流弹来得太突然,彭雪枫的名字,很可能会出现在1955年的开国授衔名单里,还是靠前那一列。那一年是新中国军制确立的第一年,军功簿子摊开,每一位将领的履历、战绩、资历都要拿出来摆在桌面上,一笔一笔清算、核实、对比。到最后评出的十位大将,个个都是千锤百炼的野战主官,能打仗,也管得了人。但这十个名额,不是一开始就定死的。初期方案里有15人、13人版本都存在过,如果彭雪枫没死,很难说,这个名单会不会因他而多出一个。当时的新四军里,七个师里出来的基本都进了核心序列。第一师粟裕,是十大大将之一;第二师张云逸,军政全能,虽偏行政但军衔同样是大将;第三师黄克诚,也是大将。第五、第六师的李先念、谭震林,虽然最后没有授衔,但都是后来中共政坛上的顶梁柱。那第四师呢?就是彭雪枫一手带起来的。他不仅是军事主官,还是政委,两头都管。等于一个人顶了两个职务,这种双料干部在新四军内部也不多见。他在新四军的地位,不是靠资历熬出来的,是打仗打出来的。从豫皖苏到淮北那一大片根据地,是他亲自带人、带枪、带纸张一点点建起来的。最困难的时候,部队不满千人,既要作战,又要做群众工作,还得搞宣传、搞政权建设。他写文章,亲自办报,创办《拂晓报》,组织剧团,搞民兵联防,甚至连战时的骑兵营都是他拍板建的。别人开辟敌后根据地靠的是枪和地道战,他是又用枪又用笔,硬生生把一片白区经营成了根据地。新四军那段时间,正处于敌伪夹击的高压之下,顽军、日军、伪军轮番上阵,吃紧得很。1944年夏天,他亲自率部打小朱庄战斗打得干脆利落,但没过几天,又遇上汤恩伯部队的反扑。他带人南下八里庄准备截击溃兵,敌人本身战斗力不强,他分兵追击,按当时的判断,这场仗风险不算太大。可就在下命令之后,为了观察敌情,不幸被流弹击中,抢救无效,三十七岁就倒下了。张震,当时是他的参谋长,这辈子都没放下这件事。他亲眼看着彭雪枫倒下,抱着他喊医生,一边哭一边喊,救不回来。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要是那时候我再强硬一点,非拉他下来不可……那时候部队里谁都知道彭雪枫太爱前线,爱得有点不顾身子,指挥部设在最前沿,看战场要站到墙头去,喊兵听口令得亲自喊。他不是不知道危险,只是太在乎结果。也就少了参与大兵团作战的履历,这对后来的授衔来说,确实是个不小的缺口。有人拿这个说事,说彭雪枫没打过辽沈、淮海、平津,也没带过四野、三野这样的野战军主力,履历上比起粟裕、陈赓这些确实单薄些。但问题是,如果他没牺牲,以他当时的地位和能力,肯定不会被放在后方喝茶看报。新四军改编成华东野战军之后,谁来带第四纵队、第八纵队这些队伍,是要讲传承的。他是老四师的掌舵人,不可能不继续带兵。真要说可能性,他极有可能在鲁南或中原一线继续统军,照这个势头发展,迟早也是兵团主官的级别。就算不去推测那些没发生的事,单凭他在红军时期的资历,授大将也稳得很。他在红三军团里混得开,彭德怀是提拔他的伯乐。在长征途中,陕甘支队成立时,他是第二纵队司令员,底下带的人都不是一般角色,陈赓、张爱萍、杨勇这些后来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都响当当。他能统得住这么多刺头,靠的可不是资历,而是真本事。红军时期的干部,谁跟谁交过手、谁带过谁,圈子里心里都有数。彭雪枫的名字在这圈子里有分量,是被彭德怀当成接班人培养的。红三军团后来的代表人物黄克诚,实际上在抗战中段就开始偏向党政工作,解放战争开始后也是从地方调回来,和前线有段空档。如果彭雪枫还在,很可能就是他接替老彭脉络下来的代表人物。军衔这东西,有制度,但也有人情和象征。1955年授衔是一次全系统的确认,不只是给个人授荣誉,也是给整条战线、整段历史定性。红一方面军、四方面军、八路军、新四军,每一条线都要有代表人物。彭雪枫是红三军团的干将,又是新四军第四师的开创者,两头都占了。他的位置,如果没有被那颗子弹打断,授大将几乎没有争议。那元帅有没有可能?如果只看能力,确实强得很。但说实话,这个头衔有它的“结构性壁垒”。要评元帅,得有几样东西:主力红军军团的直接创建人、重要武装起义的组织者、整个根据地或战略区的全面主官,以及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军委直属大兵团的总指挥。彭雪枫在红军时期的确重要,但不是最核心的几位之一。抗战时期他在新四军的地位也高,但还没有上升到军区级或全战区的层面。解放战争他没参与,军委级别的战例更是谈不上。这几条一看,就知道跟元帅那一栏拉不开。说到底,彭雪枫如果没有牺牲,最现实、最稳妥的定位就是大将。不低,也不虚,刚好合身。
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元帅都有谁?1、彭德怀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指挥军队大概在10

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元帅都有谁?1、彭德怀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指挥军队大概在10

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元帅都有谁?1、彭德怀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指挥军队大概在100至135万左右。2、林彪,指挥东北野战军大概在100万左右(主力部队70万加上地方部队)。3、粟裕,指挥华东野战军大概在82万左右。这三位元帅中,除了粟裕没有指挥过100万以上的部队,其余两位元帅都指挥过100万左右的军队。你认为还有哪些指挥过50万以上大兵团作战的将帅?
许世友带出的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,改编成第27军,聂凤智是军长,第27军有一位连指

许世友带出的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,改编成第27军,聂凤智是军长,第27军有一位连指

许世友带出的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,改编成第27军,聂凤智是军长,第27军有一位连指导员。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,这位连指导员胆大心细,居然只有三个人,让国民党守军1000多人乖乖放下了武器,实在是创造了一个奇迹。这位连指导员...
四大野战军共有几个第九纵队?只有三个,西北野战军最多只编到了第八纵队,没有第九纵

四大野战军共有几个第九纵队?只有三个,西北野战军最多只编到了第八纵队,没有第九纵

来源:历史萌主驾到 ...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,司令员有许世友和聂凤智,一个是开国上将,一个是开国中将,都当过南京军区司令员。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,司令员詹才芳,后来是开国中将。他们清一色的都是红四方面军将领。
粟裕和他的精英团队,后排中间,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,开国上将。后排右边,

粟裕和他的精英团队,后排中间,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,开国上将。后排右边,

粟裕和他的精英团队,后排中间,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,开国上将。后排右边,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,开国中将,1988年上将,晚年担任了军委副主席。前排左一,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,开国上将。右一华东野战军第...
1947年,一位地主在敌人谈话时,趁机放走了被绑在树上的地下党员,新中国成立后,

1947年,一位地主在敌人谈话时,趁机放走了被绑在树上的地下党员,新中国成立后,

1947年,一位地主在敌人谈话时,趁机放走了被绑在树上的地下党员,新中国成立后,这位地主被捕并判了死刑,在临刑前,他大声喊道:“把我当年救过的地下党找来,替我作证!”1947年夏天,北方的麦子刚收完,张家庄一带时常传来枪声,国民党部队正在清剿村里的地下组织。那天清晨,几个士兵押着一名年轻人从村口走过,他的手被绑在身后,额头有道血痕,衣服破烂,神情倔强,村里人站在屋檐下悄悄张望,不敢多说一句话。地主张良清蹲在自家屋后劈柴,听见动静,顺着土墙边抬头看了一眼,他认出了那名被押的人,是春上来村里替乡公所送药的朱玉和,之前还帮他家看过病,朱玉和不常说话,待人很和气。张良清知道他不是普通人,也听过些传闻,说他和共产党有关,但一直没人敢说破,那日,朱玉和被绑在村南头的一棵老槐树上,两个当兵的站在一边抽烟。中午时分,阳光正晒着地皮发烫,张良清提了个饭篮,走到槐树那边,篮里装了窝头和一罐米酒,是给看守的,他说是路过,顺便送口水酒解热,士兵喝得嘴红耳赤,靠在树下打盹。张良清没说什么,从衣襟里摸出一把老剪刀,是以前剪羊毛用的,他蹲在树后装作系鞋带,手伸过去剪断了绑人的绳索。动作不快,但也不拖拉,断口不明显,远处有狗叫,风吹得草哗哗响,朱玉和没回头,脚步轻巧地躲进旁边的玉米地,身影一晃就没了。三天后,部队撤离,有人说地下党又逃脱了一次,也有人说是村里哪个老汉报警的,没人提张良清,他也不出声,那年秋收不错,村里照旧忙种麦子。1951年冬,土改工作队进村,张家庄开始划分成分,老百姓排着队,挨家丈量土地,清点粮仓,登记契约。张良清家的房子大,砖瓦结实,墙上还挂着他父亲留下的私塾字画,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衣坐在门口,没人理他,后来被拉到村口的广场,批斗台上点着火把,台下人举着拳头高喊口号。村里不少人曾借过他家的粮,特别是那年闹饥荒,他家开仓借粮救了不少人,账簿上都有字。但这次划分成分时,工作队说他是大地主,还拿出了一张民国年间的地契,说他放高利贷,收重租,剥削农民,有佃户站出来控诉,也有人低着头沉默。工作队按照程序公审,他没有申辩,只问能不能见村支书一面,批斗会后,他被押到县看守所,几天后收到判决,死刑,执行前一天晚上,他想起那年夏天逃走的朱玉和。他跟来看守的干部说,去查一下军区陈连长,左胳膊上有一块烫疤,应该认识朱玉和,他说朱是地下党,是他救过的人。工作组的人起初不信,但还是去翻了旧档案,淮海战役牺牲人员名单里,第三页写着朱玉和,华东野战军侦察连连长,1949年冬在宿县阵亡。部队有过追认,他是烈士,牺牲时二十七岁,档案完整,但没人记录他曾被张良清相救的事。县里组织讨论这个情况,意见不一,有人说既然救的是地下党员,算立功;也有人说地主就是地主,不能因为做过一件事就免罪。最后没有更改原判,张良清在枪决前一直没有再说话,他的尸体被掩埋在西山脚下,没有碑,也没有人来认领。多年后,档案馆整理旧卷宗时发现一封信,是1948年写的,署名朱玉和,信上只写了几句,说曾得一善人相救,来日若有机会定当报答。收件人一栏写着“张家庄张姓地主”,落款只有一个“玉”字,那封信夹在旧账本中,没人知道它何时寄出,也不知张良清是否看过。村里现在早已拆旧建新,老屋早没了踪影,那棵槐树也死了,只剩个干枯的树桩埋在草堆下,村民有时提起张良清,语气里没仇也没敬,大多说他算个怪人,有钱时不横,有难时不跑,说不清是好是坏。说起这事的人越来越少,但旧档案还在,字迹发黄,墨痕斑驳,封面上的“土改审议卷宗”五个字已快看不清。

1947年,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牺牲。下葬前,妻子胡志年带着两个孩子来告别。

1947年,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牺牲。下葬前,妻子胡志年带着两个孩子来告别。警卫员抱着的是儿子张定远,才几岁大;女儿张晓卫还在襁褓里,让人看着揪心。1947年3月,一片新堆起的黄土坟茔前,站着几名战士。一位年轻的...